集团动态

《花城》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来源:花城出版社 发布时间: 2019-10-18 20:22:23


微信图片_20191018201943.jpg


2019年10月15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启动仪式暨《花城》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该活动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作协、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主办,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承办。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评论家20多人参加座谈,随后部分作家评论家将赴深圳、珠海等地进行采风、交流、创作等活动,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线,感受领略岭南民俗风情和千年文化,寻找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董事长谭君铁,广东省出版集团总经理杜传贵、副总经理何祖敏,南方出版传媒总编辑肖延兵、副总经理应中伟,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张抗抗、孟繁华、贺绍俊、叶兆言、格非、毕飞宇、李洱、潘军、蒋韵、林白、北村、西川、张清华、何平、梁鸿、徐剑、阿乙、笛安等参加了活动。

活动上,傅华为著名作家王蒙颁发了“《花城》巨擘”奖,向这位“人民艺术家”致敬。王蒙在《花城》首发、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这边风景》,曾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3央视“中国好书”奖等众多荣誉。

 

共建“人文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笔会启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言同源、文化同宗,文化共融前景广阔,文化合作得天独厚。大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在《花城》创刊四十周年之际,举办大湾区文学笔会,是希望通过参观访问、采风交流,让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协奏交响,以催生伟大的文学作品。

活动现场,王蒙、李敬泽、傅华、谭君铁、张培忠等共同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10月15日至10月19日,十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将参加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联动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携手《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推出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生动实践的作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开放与坚守”,名家齐贺《花城》创刊四十周年

创刊于1979年,《花城》扎根改革开放前沿的岭南文化土壤,汲取广东“开风气之先”的改革精神,借助广州沿海地区,地理上毗邻港澳的优势,率先为中国文学界打开了南风窗,迅速成长为中国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花城》杂志40年,是率先开启南风之窗、不断走向开放的40年;是始终吸引文学名家、不断发现潜力新人的40年;是坚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求变的40年。

《花城》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主题是“开放与坚守”,与会作家、评论家深情回忆了与《花城》之间的渊源,称赞《花城》以勇于探索创新的办刊风格,成为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并祝愿《花城》未来更好。

李敬泽评价《花城》说:“今天众多名家出席《花城》四十周年座谈会,充分体现了《花城》的号召力。这凭借的是《花城》四十年来,几代编辑对文学标准、文学探索的一份坚持。中国文学需要这样一份探索创新的精神。”

张抗抗说:“《花城》最宝贵的品格、高贵的精神,就是坚持探索性、开放性和文学性,从不随波逐流。”

孟繁华说:“《花城》作为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一,主张创新和实验,却又注重可读性。《花城》有独立的办刊理念,但是又有巨大的包容性,这样的办刊方针,以及《花城》对先锋文学的坚持让人觉得了不起。”

贺绍俊如是评价:“《花城》在中国文学期刊中最具有先锋性,这是她最大的特点。《花城》的先锋性,不仅是80年代对先锋文学思潮的推动,还在于一直坚守和倡导现代主义传统。”

叶兆言说:“《花城》不仅仅是一本广东刊物,对全国写小说的人来说,心里都非常认同这一份刊物。”

格非说:“我8月份刚刚获得第七届花城文学奖的评论奖,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与《花城》编辑打交道是亲人般的感觉,我将继续给《花城》写作。”

毕飞宇回顾了自己与《花城》之间的故事,他说:“《花城》对我的好,超过了我的报答。我的处女作《孤岛》首发于《花城》。向田瑛致敬,向文能致敬,向朱燕玲致敬,向以三位为代表的《花城》编辑致敬。”

李洱感慨地说:“我与《花城》的感情很深,而且作家对编辑的感情要大于编辑对作家的感情。处女作《花腔》首发《花城》,那个时刻,我终于觉得自己是个作家,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今天的《花城》对年轻作家的支持,让我这样的老作家也很感动。”

潘军动情地说:“我现在与文学界的联系,只有同行与编辑。我对《花城》有深厚的感情,发表过的作品可编成三本书。《花城》一直立在文学的潮头,有很高的文学品质。”

最近在《花城》发表作品的作家蒋韵说:“我在《花城》仅发表了三部作品,但其中两部都是长篇——《栎树的囚徒》《你好,安娜》。对于一个低产的作家而言,这是不轻的分量。《花城》帮我召开了人生中第一个长篇研讨会,我至今非常感动。”

林白是当天到场作家中,在《花城》发表作品最多的作家,她说:“我与《花城》的交往自1988年起,三十年来,每次我有新的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花城》。我在《花城》发表的作品共12篇,从长篇到中短篇小说,再到散文和诗歌,涵盖了各种体裁。向《花城》编辑致敬。”

北村说:“我在《花城》发表了11篇作品,与《花城》的渊源非常深。作为一名随性和低产的作家,《花城》编辑是我写作的良师益友。《花城》的开放度很大,对作家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花城》无可替代。”

西川说:“国内的大型刊物中《花城》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这与《花城》宽容的理念密不可分。《花城》区别于别家期刊的特点,是即便在网络时代,《花城》始终保留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花城》最新一期杂志发表作品的梁鸿说:“《四象》的写作中,我就想到了《花城》。《花城》有特别的包容度,与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给了作家极大的生长空间。”

评论家张清华把《花城》四十年的目录作了仔细梳理分析,他说:“《花城》创刊的起点很高,但最初的几年,并没有进入风云际会的文学中心,《花城》如同空山流水,相对安静,却又有自己的声音。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期,逐步进入了中国文学的前沿地带和核心地带。进入新世纪,《花城》成熟稳定,依然大气。《花城》可作为中国文学的样本研究,与中国文学发展一直同步却保留了自己的变化。”

评论家何平说:“我在《花城》主持‘花城关注’的栏目至今4年了,但缘分应追溯到更早,在《花城》上读到张洁的《祖母绿》,这是我阅读的起步。‘花城关注’旨在拓展文学边界,这是我与《花城》一致的初衷。作为批评家,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

报告文学作家徐剑说:“《花城》的门槛特别高,是非常好的平台,期待《花城》的未来。”

70后作家代表阿乙说:“《花城》是一本高贵的杂志,路遥、海子、毕飞宇、林白、李洱老师都是从《花城》走出来的。我非常喜欢《花城》的表达欲,这体现在‘花城关注’‘蓝色东欧’等栏目,是中国最牛的期刊之一。”

到场的唯一一位80后代表作家笛安说:“严格来说,我要在2020年1月才能正式成为《花城》的作者。我与《花城》的交往,始于少年时代对《花城》的阅读,更深入交流则是与何平老师在‘花城关注’的交流以及花城笔会的采风。《花城》是我喜爱的杂志,祝福《花城》。”

 

千万投资打造“花城文学高地”计划

为鼓励、支持、推动创作出版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城出版社将投资千万元打造“花城文学高地”计划。

该计划根据广东省委宣传部部署,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城出版社制定,涵盖“年度文艺精品出版计划”“优秀作家签约计划”“共建花城文学院计划”“国内、国际文学交流计划”等四个子计划。具体措施包括:每年将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提高优秀作品稿酬标准,为优秀作家作品落户花城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办好“花城文学奖”,充分发挥《花城》杂志和《随笔》杂志两大平台聚拢优秀作家资源的作用,每年出版十部以上一线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继续擦亮“花城”品牌,推动出版主业高质量发展,繁荣新时代的广东文学创作,推动富于岭南文化特色和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火热建设实践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