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著名作家刘醒龙:最大遗憾是没上过大学缺少科班学习

来源:2019-08-17 00:49 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9-08-18 12:37:00

“文学就像黑洞,在其最深处有着一颗‘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文学之心。一切文学元素只要接近这样的黑洞,就会被吸纳进去,可局外人始终无法观测、检验,这种刻骨铭心由作家自己来说才是最真实的。”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携新书亮相南国书香节。

8月16日下午,由南方出版传媒主办、广东人民出版社协办的《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会,在琶洲展馆广东馆活动区举行。被问及生活中的遗憾,刘醒龙坦言,没上过大学缺少科班学习是自己最大的遗憾。谈乡土,他说,乡土的概念是动态的,也许未来乡土的概念就是城市。


刘.png


新书创作初衷

还原作家的真实面貌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文学回忆录》,收录了当代作家刘醒龙有关文学创作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在文学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多问题的思考,深情记述了刘醒龙老师的“文学前半生”。

谈及新书,刘醒龙说,还原作家的真实面貌、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作家于世界的意义,是自己创作的最初想法。“文学就像黑洞,在其最深处有着一颗‘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文学之心。一切文学元素只要接近这样的黑洞,就会被吸纳进去,可局外人始终无法观测、检验,这种刻骨铭心由作家自己来说才是最真实的。”

“他对于时代的关系领会非常深,他很真诚,对这个时代真诚面对,他很认真地把文学当做自己的一个事业,当做一个时代所需承担的一个作家的责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对刘醒龙低调内敛的创作心态表示赞赏。他认为刘醒龙的文字里灌注了大量思想与情感,“作家是一个对理智与情怀最敏感的群体,别人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往往会发生在敏感的人身上。当这些事被作家逐字逐句地抒发出来,用别人的情说自己的爱,我们便可看到一部货真价实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醒龙的写作,我特别敬佩,像这一辈的作家往往出道成名要玩先锋小说、新概念、流派这种(才)能出道引起关注,但醒龙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他就扎扎实实写,写出影响,写出文坛的地位,这在文坛也是很少的。”广东省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认为,刘醒龙是卯着一鼓劲,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里,一贯坚持自己“现实主义冲击波”般的创作风格,一路走来靠大量的作品,扎扎实实,获得了鲁奖、茅奖双奖。

对于这本厚达358页的新书《刘醒龙文学回忆录》,熊育群说,无论是从外观或是内容来看,都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用6个章节谈及与获奖、故乡、情爱、劳动、才华相关的经历、故事与感悟,将人、人性以及思想,毫不留情地镂刻在艺术的灵魂上,文学的魅力由此应运而生。

最大遗憾:

没上过大学缺少科班学习

“我有可能真的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我高中毕业之后没有进过任何其他的校门。”现场对话中,被问及遗憾,刘醒龙坦言,没上过学校,缺少科班,还是有点缺憾。“这是最大的缺憾,我最心伤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上过大学”。

另一个遗憾,是没有走到长江真正的源头。2017年前后,刘醒龙用了40天时间把长江走了一遍,从长江尾走到长江头,从吴淞口一直走到可可西里,但由于气候缘故,抵达时,7月的可可西里冻土表层已融化,连牦牛都无法进入,刘醒龙终没有走到长江真正的源头,这也是一个遗憾。“可能缺少科班准备,我一般都会力求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增加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那就少些缺憾,很多事我都可以给自己打99分。”

刘醒龙现在不再坐飞机,只坐火车,这与20年前的一次空难有关。1997年7月25日早上8点,大连空难事件,飞机起飞时飞翼突然折断。刘醒龙经历了极度的恐慌和惊吓后,拉旁边的安全门第一个跑出来。事后他感受到生死就隔着一层纸,很是后怕。

这一空难也几成他写作的转折点。“我之所以选择文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和死亡擦肩而过。”一开始,刘醒龙写中短篇写得很顺,空难事件后,他觉着这辈子要做点有挑战、有难度的事,争取走得远一点、高一点,“长篇肯定比中短篇难度要大。”


刘2.jpg


对话

谈文学创作:

乡土是动态的,也许未来乡土的概念就是城市

问:写作的动机和缘由是什么?

刘醒龙:一部作品的写作动机不在于沉淀和思考,而取决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漂亮、吸引人的文字都是“有意为之”,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契机和缘分。

问:你对乡土的诠释是贯穿全书的,你将它与文学传统、和中国故事结合在一起,成为你创作长篇小说的母体,你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后,如何保持与乡土、乡村纽带的联系呢?

刘醒龙:乡土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动态的。八九十年代的乡土与鲁迅那时期相比,就产生了变化;21世纪的现在,我们现在对乡土的理解和90年代的理解又有所不同。

我以为乡土其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纠结、情结。也许再过一些时间,乡土的概念就是城市,用城市来取代乡土,但是他们的意义是相通的,因为当整个社会都城市化、都市化了,乡土这个词也一定会随着都市化而演变。再过二十年,我们真正理解的城市,我们的社会真正和城市特别密切,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完全融入在一起的时候,那时城市和现在的乡土可能是一样的意义。

问:你认为长篇小说文学作品是思想重要,还是作品的故事情节重要?

刘醒龙:我以为对小说来讲,第一是故事,毫无疑问一定是故事,没有故事,小说的虚实文本、虚实主体就没有了。我对文学的理解,在文学当中,它讲究思想性,而不是讲究思想。为什么讲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可能是一个模糊的,没有结论的,但它是一种方法,一种方向,一种通道。最好的文学可能只是给你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而并不是告诉你说应该怎么做。60年代出现的一些小说作品,现在看来就是因为有思想,而缺少思想性,现在再读你或会觉得哑然失笑,他告诉你生活应该怎么样,人生应该怎么样,那时他是讲究思想的。我觉得应该是讲究思想性,而不是思想。


作家简介

刘醒龙,1956年生于古城黄州。湖北省文联主席,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分享艰难》等。出版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一棵树的爱情史》《黄冈秘卷》、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上上长江》、长诗《用胸膛行走的高原》及各类小说集、文集和散文集八十余种。《圣天门口》获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蟠虺》获《人民文学》2014年度优秀长篇小说奖。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通讯员 孟肖